2025-08-01 14:52
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,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位院长樊锦诗,现在依然健在,她像一块活化石,今年已经84岁了。她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,被誉为“敦煌女儿”。她主要致力石窟考古、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,是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,2007年11月,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。
樊锦诗是浙江杭州人,1938年7月,出生于北平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,同年9月,到敦煌文物研究所,1977年任副所长,1984年8月,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,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,2015年1月起,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。1988年任副研究员,1994年任研究员。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,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,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。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。
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樊锦诗便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,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、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,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。
2004年七月,樊锦诗被国家四部委授予“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”称号,八月十四日,甘肃省举行樊锦诗先进事迹座谈会,樊锦诗衣着简单,显出本质的洒脱与自然。在四十年岁月里,戈壁大漠的风沙已将西部的粗犷、豁达揉合进这位六十四岁的江南女性内心。
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,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莫高窟治沙工程”、“数字敦煌馆工程”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,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。
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,樊锦诗将敦煌石窟长期存在,而又不能有效解决的难题,作为合作课题,积极谋求国际合作。她所在的敦煌研究院,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、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、美国梅隆基金会等机构,进行了合作项目的研究,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,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。
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,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,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;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、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,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。
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,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,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。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,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,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,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,不断探索创新。正是在她的带领下,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,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。
樊锦诗清醒认识到,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,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,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。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,《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》和《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》,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。
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、敦煌研究院副院长、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。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,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、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,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。
她撰写的《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》,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。由她主编,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《敦煌石窟全集》,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。
敦煌莫高窟,是中国首批列入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》的文化遗产,樊锦诗十分清楚,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。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,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,一个全新的“数字敦煌”正向人们走来。
2008年底,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。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,除崖体加固、风沙治理、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,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,完成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、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,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,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,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、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。
建国七十周年之际,北京大学邀请了七位不同时代杰出的“北大新生”,亲手写下书信,为本科新生表达祝福,讲述他们的“北大情缘”,作为给新生的特别礼物,与全新改版的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,樊锦诗是这七位“北大新生”之一。
2019年12月她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,受甘肃省委委托,甘肃省委常委、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,看望“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”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、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,宣读享受副省部级医疗待遇通知,颁发《甘肃省干部医疗保健证》,并转达国家领导人和党中央和省委的关心关爱。
2018年12月18日,党中央、国务院,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,颁授改革先锋奖章,并获评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。2019年9月17日,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,授予樊锦诗“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”国家荣誉称号。
9月25日,获“最美奋斗者”称号。12月6日,获2019第七届“中华之光——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”奖。2020年5月17日,被评为“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”。11月,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。2020年12月29日,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挂牌成立,”樊锦诗受聘为名誉院长。
以三任敦煌“掌门人”常书鸿、段文杰和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第一、二、三代莫高人,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,为敦煌文化遗产终身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人生历程。孕育形成的“坚守大漠,甘于奉献,勇于担当,开拓进取”的16字“莫高精神”,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!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人们,有着坚韧的秉性,高潮的技艺,和对文化最初最原始的敬与爱。
敦煌,曾是多么盛大辉煌,又曾经多么落魄颓败。它让我们生出了无限敬仰,它的影子一直吸引着我们去追求。遗憾的是,我们没有亲眼见到它盛大辉煌时期。而幸运的是,在千年以后,能够安详地走进它,安静地面对它。
如今,敦煌已成为一种精神,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来到这里、研究敦煌、守护敦煌,此时,才有了名副其实举世闻名的敦煌。感觉自己很幸运,能够这样靠近敦煌,能来到莫高窟拜瞻,真是不虚此行,这一生感到值了!